時值就業季,本市日前明確將多措并舉穩住就業基本盤,加強高校畢業生就業幫扶。同時提出,支持應屆高校畢業生報考社區工作者、生態涵養區鄉村振興協理員、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護技崗位。
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,其實是一種雙向選擇。一方面,像北京這樣的超大型城市,基層治理課題常變常新、工作觸角愈發細密,對各領域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;另一方面,政府出手挖掘更多崗位資源,可以為剛步入社會的學子提供更多機會。一直以來,從國家到地方都把基層作為培養和選拔人才的重要平臺,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愿意到基層磨煉學習接接地氣。不少到街道辦工作的名校畢業生都表示,這里工作充實很鍛煉人。
大學生尤其是名校畢業生到底該找份什么樣的工作?在一些人的認知中,既然學歷擺在那里,就得去大單位大企業,一旦誰選擇了看似平凡的崗位,承擔細致繁瑣的工作,特別是名校生去社區、碩博士到街道等等,總有不少人評頭論足、感慨唏噓,不是說高材生“降維下沉”浪費了資源,就是說讀書無用云云,不但邏輯荒謬,眼光更是狹隘。
僵化的“擇業觀”“成功觀”,以及功利的“社會期待”,折射出一些人對許多行業和職業的刻板誤讀、對人生選擇的庸俗解讀。如今的基層工作其實并不好干,需要從業者專業過硬、“雙商”在線,真不是誰都能信手拈來。再者,到底什么工作才算有“含金量”?收入高、受尊重、專業對口還是契合自己的興趣愛好?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。大家性格特長不同,規劃志向各異,也只有在適合自己的平臺上,才能發揮更大能量、實現自我價值。說白了,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,只有適合不適合之別。懷揣一腔熱情,踏踏實實做自己喜歡的事,為什么不值得肯定?基層治理一線有了更多高素質的新鮮血液,為什么不值得肯定?與其每每對他人指手畫腳,不如放平心態,讓新生代在自己選擇的舞臺上去打拼。
畢業生就業年年都是熱點話題,但“名校生到社區求職”之類本不應是新聞。“生命自有其蓬勃之路”,少一些無謂的比較,多一些真誠的鼓勵,社會發展和人生選擇將更加多元多彩。